孟子忧患意识的证证有哪些?

孟子的这句名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在论述人生追求的道德境界和人性修养时提出的。他通过列举几个历史上的伟人和成就,告诉我们天命降临之前,必然会有一段困苦和苦难的过程,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都是中国古代史上著名的伟人,舜在农田中耕作,傅说在工地劳作,胶鬲在盐池中劳作,管夷吾在士人堆中接受训练,孙叔敖在海上艰辛捕鱼,百里奚则在市场中努力拼搏。

孟子通过这些例子告诉我们,天命所赋予的大任并不是轻易能够得到的。要想接受天命的使命,必须先经历种种困苦和磨砺。人必须经历心志的痛苦,筋骨的劳累,体肤的饥饿,身体的疲惫。人在追求自己理想的过程中,会经历种种困难和挫折,但正是这些困难和挫折让人更加坚定地去追求自己的目标。孟子还强调,人在行动中必然会有所迷茫和纷乱,而正是通过这些挑战和困扰,人们才能够逐渐明白并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1、孟子中忧患意识的论证有哪些?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缜密;

2、能否举些例子关于那些有忧患意识的人?

忧患意识在中国,自古便有忧患意识.秦始皇昔日焚书坑儒,《周易》被李斯列为医术占卜书而幸免于难.由此可见,在当时生产力水平并不发达的时代,人们乐于预测自然和人事吉凶,对一切心中有数,有备无患.这恰是一种本能的忧患意识的体现.“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易经》之语当如此.安史之乱一事,并不能说李隆基没有忧患意识.只是杨贵妃的美人一笑,

是源于一个有强烈忧患意识的帝王.而中华五千年,为数不多的几个盛世不过如白驹过隙.真正被人们记住和传诵的不是盛世之下的繁荣昌盛,往往是那些持有忧患意识的君主与贤臣,和他们一段段励精图治的故事.“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秦王赢政爱上一个美丽女子,但这段美丽爱情终究没有换来美丽的结局,秦始皇不惜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修建了极度奢华的阿房宫;数十年后,楚霸王项羽入关推翻秦朝暴政,爱妾虞姬被擒,一时恼怒移恨于物,纵火烧掉阿房宫,大火烧了整整三个月,方圆百里尽灰烬。